女性經驗的共鳴
鄧盛琦
哈佛法學院碩士
2008年的台灣查某冬令營在紐澤西舉辦,主題是「女性生命故
事」,邀請了來自電影、文學、音樂等領域的留學生分享她們的生命故事,此外,也邀請了在美國為台灣人服務的優秀女性,講述她們在美國推廣台灣、服務台灣社區的經驗。
第一天在幹部們安排的「相見歡」活動中,彼此自我介紹,雖然記下了名字,卻仍免不了生疏。幹部講述著以前台灣查某盛極一時的冬令營盛況,現在參加人數則只有當時的一半不到,心中不免泛起唏噓之感。經過了第一個晚上,接下來的幾天,大家彷彿都已經是認識很久的朋友了,隨時隨地都有說不完的話。
唸多元文化的博士生,娓娓道來在台灣做田野研究的辛苦與喜悅,強調著這個研究是她所「想做的事」;唸電影的同學,一路以來都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什麼,也不害 怕世俗的質疑,從哲學到電影,都是自己所喜歡的東西;唸音樂治療的同學,談起從音樂跨領域學習音樂治療的緣由,在中西部求學、處理個案時遇上的文化衝擊,對推動台灣音樂治療專業的期許;唸教育與女性研究的博士生,從女性角度分享自己唸博士班的「他者」經驗;唸心理治療的治療師,講述著女性心理治療師的「受苦」與「療癒」;唸音樂的同學,回憶著一路以來在音樂領域的學習與教學經驗:在美國工作的資深女性,將她們服務的熱忱透過講座傳達給每一個聽眾;唸比較文學的研究生兼老師,帶領我們一窺漫畫、科幻小說中的性別不平等;唸自然科學的總召,有條有理地分享著他對張愛玲小說的心得;唸社工的助理教授,讓我們在遊戲中體會「自我認同」與「社會標籤」的差異....。每一場講座都趣味橫生,值得再三回味與思索。
不僅是從講者身上,其他營隊夥伴,也都是值得深入認識與學習的對象,嫁作美國媳婦的年輕媽媽,在台美文化習慣異同中尋求教養小孩的方式; 為家庭而遷居紐約的社工,仍在努力適應新環境下的壓力;承辦營隊的各個幹部,堅持到底的責任感,那些勇氣,在我看來,都是女性與生俱來、亦柔亦剛的智慧。
整整四天三夜的營隊,行程安排非常充實,雖然每天都要早起,但是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,其實說說笑笑之間也不感到疲憊。營隊中也選出了下一年度的幹部,而我也自願擔任其中一員。雖然要做的事很多,而且也不知道做不做得起來,不過,一個活動從無到有,若是能在自己與團隊的努力下讓看似不可能成為可能,讓不知道該怎麼辦化為按部就班、循序漸進的步驟,那種成就感是很巨大的!
聽了好多人的故事,讓我不斷去反思我自己一路以來的人生,也讓我更加珍惜我現在擁有的一切,未來,我們要讓台灣查某的精神傳遞下去,也要讓更多海外女性知道,我們並不是孤軍奮鬥,我們還有很多同伴在類似的位置上朝著目標努力與邁進。